《浙江教育报》:点赞浙派乡村小规模学校|精选

  发布时间:2019-04-15 21:41 栏目:媒体关注 发布单位:办公室 点击量:322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k5bLljDYs5idMx99qAI2A


说起乡村小规模学校,你想到是什么?

破旧的小平房?头发花白的全科教师?

都不对,“浙”里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早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老破小华丽转身白富美。

去年年底,省教育厅出台相关意见,对全面加强我省两类学校建设和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并提出到2019年补齐两类学校短板,办学条件达到省定基本办学标准,提前完成国家任务、达到目标要求。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压实责任,积极行动起来,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关键词:加大投入

 

组织开发校本课程“茶娃梦”,校园里建一条主题墙,设立茶博馆教育基地和占地4亩的茶劳动基地……如今,茶文化俨然成了淳安县鸠坑乡中心小学特色办学的一张新名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乡村交通的日益便捷,淳安的一些农村学校生源外流现象日趋严重。截至目前,全县51所农村小学,像鸠坑乡中心小学这样学生数少于200人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就达到40所,甚至还出现了仅有10多名学生的“微型学校”,而留下就读的学生往往又是留守儿童或来自贫困家庭。

 

为保障每个农村孩子有学上、上好学的需求,只有加大扶持力度,想方设法办好家门口的这些小规模学校,从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为此,近年来淳安不断加大对小规模学校的教育投入。在保障基本经费的前提下,县财政还额外拨付资金设立小规模学校的保运转经费,明确规定农村100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每年每校可享受5万元补助,100人以上200人以下的补助4万元,并形成长效机制。统计显示,淳安每年在小规模学校上的经费投入已达全县教育经费的#%,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

 

经费有了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紧迫。金峰乡中心小学只有两个教学班,10名学生,但县教育局为该校配备的专任教师达到了5人,生师比达到21。为让教师扎根村校安心教学,该县还建立健全了相关保障机制。每年发放的农村特岗津贴和乡镇补贴就超过2400万元,惠及2300余名农村教师。

 

为缓解农村学校师资不足的压力,这几年,淳安还逐步建立起城乡定期双向交流机制,全面推行县城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和选送农村校长、后备干部到城区挂职锻炼制度,加强城乡师资联动,以强带弱。仅去年,就有149位义务教育段校长、教师实现了带编流动,极大地充实了农村教师队伍。

 

利用自然小班化的优势,按照16的师生比,富文乡中心小学建立了全科包班教师制度。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每个学生。

 

而在金峰乡中心小学校长钱华建看来,对于乡村小规模学校而言,相比学习成绩,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更为重要。该校采用了“师生结对、陪伴共学”的方式,由5位教师分别结对两名学生,结对教师在每天放学后对学生进行单独辅导,每周还会上一次“老师家长”陪学课。与此同时,学校也定期举办校园亲子活动,他们既是教师,也是学生校园里的家长。

 

为整体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淳安还着力抓好城乡学校联盟,在各联盟学校建立联片教研,成立名师工作室以及开展专家课题引领活动等,一改以前农村学校“单打独斗”的局面。截至目前,该县已组建9个小学联盟,建立市级名师乡村工作室25个,深入乡村学校开展送教336次,学员参与达到3500人次。

 

关键词:抱团成长

屠甸镇晏城乡距离桐乡市中心仅10余公里。撤乡并镇前,全乡小学生最少时只有百来人。被屠甸镇小学接管后,晏城乡中心小学变成了晏城校区。班级规模以前只有30多人,而今年的一年级新生则增加到40余人。

 

一所所村校华丽蜕变后,成了当地老百姓认可并信任的学校。这与近年来桐乡市转变思路、积极打造“小而优”小规模学校的举措不无关系。

 

桐乡市教育局副局长路茂方曾经调研过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质量,他发现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在桐乡,这些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甚至一些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并不比城里的低,为什么学校的发展依然止步不前?最终,他得出的结论是小规模学校教师的精气神差了点。

 

在路茂方看来,这些农村小规模学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因为教师人数少,缺乏整体积极向上的氛围,所以很多人抱着得过且过的工作态度。而教师的精气神会极大地影响校本研修、课程建设、教学变革等各个环节,最终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通过盘活资源、借助激励机制等激发这些教师的内生动力,迫在眉睫。

 

起初,桐乡利用撤乡并镇的契机,一些小规模学校被原地改造后,以校区形式依附于临近的镇校,双方结成紧密型的学校共同体。为进一步发挥区域整体优势,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去年该市在“中心校+教学点”的基础上,又开始探索“市区校+教学点”的模式。目前,这种共同体已实现了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全覆盖。

                           

以共同体为单位,桐乡一方面组织学校开展集体备课、听评课、送课下乡、同课异构、专题讲座等针对性强、问题导向明确的名优教师协同教研;另一方面,共同体牵头学校派驻名优教师下沉到农村小规模学校,引发鲶鱼效应,搅动那里的“池水”。

 

以前难得一见的市级导师、城区学校教研骨干以及学科带头人等隔三岔五地会走进名师工作站,整个教师团队月月都有研讨,像语文学科人多课题少的局面得到了改善。

 

此外,桐乡还建立了“城市培养,镇村所用”机制。每年镇村新教师需要在市区或者乡镇窗口学校脱岗培训16周后再上岗,提前获得优秀教育团队和专门指导教师的浸润式培训。去年起,该市还大幅度增加镇村学校市级骨干教师数量,提高镇村名优教师奖励力度,镇村名优教师学年考核奖励上浮50%,其中市学科带头人学年考核奖励上浮100%

 

“以共同体的方式,牵住教师这个‘牛鼻子’,点燃镇村校师生的生命活力,其根本是为了实现城乡教育的高品质融合。”路茂方表示,接下来要对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实施质量捆绑性考评,考核镇村小规模学校教育增量,以推进各个不同类型的学校发展联盟从“帮扶模式”跃升为“协同发展模式”。共同体发展的再深入将进一步放大优秀教师的资源效应,让城乡教师的心一起热起来。

 

关键词:保障师资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务工,开化县农村在校生数量急剧下降,且留守儿童占比高。全县42所小学中,有8100人以下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27所乡镇寄宿制学校。这其中,15人以下的微型学校就有8所。

 

“振兴乡村教育,必须要办好两类学校,而两类学校的发展,关键在教师。”该县教育局副局长余佑红说,开化的主要做法是让乡村教师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从而助推一所所村校实现“蝶变”。

 

教师进不进得来,编制是最大的瓶颈。目前,很多村校都存在编制紧的问题,有的学校一位教师要任教多门学科,工作量大,疲于应付。所以,在教师配置上,开化尽力为两类学校松绑。除按照师生比配备教师编制外,还把学校的实际需要、班师比、校师比等纳入其中。去年,该县教育局还将60个“周转编制”(提前使用一年内即将退休教师编制)全部用于两类学校,确保全县200人以下的学校按班师比1#配置教师。                        

 

 

师资不仅要配齐、配足,还要配好。从2014年起,该县委托衢州学院每年定向培养20名小学全科教师,毕业后全部安排进入两类学校任教。2017年以来,依托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县教育局又从开化县实验小学、北门小学、天地外国语学校等“龙头校”,源源不断地向两类学校输送优秀教师。

 

去年,原本在县实验小学任教的吴章德和汪玉洋双双来到齐溪镇小,分别出任正、副校长。去年8月,从全科教师专业毕业的陈荣、周华萍也充实到了该校的教师队伍,把学校的数学、科学、美术、音乐等学科都撑了起来。“师资强了,教学质量就会稳步提升。”吴章德自豪地说,此前学校还获得县教学质量评价考核增量第一的好成绩。

 

 

 

与此同时,开化还“借智借力”,深化与绍兴、桐乡的对口支受援,与杭州市上城区携手打造山海协作教育合作样板,推进合作办学、教育视导、教师培养、友好结对、协同教研等项目;引进了13个特级教师工作站,成立域内42个特级教师、市县级名师工作室,实现了两类学校全覆盖。虽然距县城较远,但齐溪镇小的教师通过同步课堂,足不出户就能参与到“洪根花名师工作室”的研修活动中去。数学教师张优艳说:“自从有了引路人,业务上娴熟了不少。”

 

要让教师扎根两类学校安心教学,相关保障机制就得跟上。这些年,开化县实施了委培工程蓄才、骨干工程育才、温暖工程留才等三项工程。统计显示,每年发放的农村特岗津贴、寄宿制学校教师加班津贴就超过400万元,惠及350余名农村教师;县财政每年安排30万元奖励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支教的优秀教师、校长。此外,乡村教师职称评审、表彰奖励倾斜政策,农村教师沐浴房、假日厨房、彩虹工程、教师驿站等温暖工程的实施,大大增强了乡村教师的岗位吸引力及幸福感。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