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校是山区农村小规模学校。前几年在争创学校特色时,我们也特意选定了几个项目,全力以赴、志在必得地去“争”与“创”。后来,我们运用“先开枪后瞄准”的方法,在明确了大目标的前提下,首先做出行动,把学校教育应该做的、乡村学校能够做的,都用力、用心地搞起来、干出来,然后在实践中去尝试、提炼与升华。再后来,劳动教育、剪纸折纸在我们这样的学校逐步显现出了“特色”的眉目。
实践使我们慢慢悟出也进一步认识到,在农村学校尤其是小规模学校,特色并不是可以在限定的短时间内,凭随心所欲或者靠“蛮干”打造出来的;特色也不可能在薄弱的整体工作中孤峰突起,一下子就把学校带往高处。特色,需要有一个面的支撑,甚至需要一个立体的框架固定,这个面或立体框架就是有序运行的教育教学常规和坚实全面的管理效果。根基不实,框架不稳,学校特色自然难以形成。
特色的根基,就是全面落实学校教育目标。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校长领导办学、教师改革教学,都应服从这一宗旨,在这个大目标下寻求自己应有的特色。这个大目标决定了校长和教师都应具有教育的理想情怀和长远的质量追求,从育人的根本上寻求各自实现的方法和途径。
特色的框架,就是相对稳定的课程管理常规。在农村学校尤其是小规模学校,办好教育的基本要义就是落实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确保各项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都落到实处,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这不仅需要完备的管理制度,更应形成浓厚的学校文化,使制度渗透到生活细节,成为师生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到了成熟阶段,制度反倒成了“形同虚设”,因为教学常规已经雷打不动了。
一位课程建设先进学校校长介绍经验时说的话让人印象深刻:“说到底,学校特色就是教育分内的事,只是你要把分内的事做得更用心、更细些。”特色其实是由很多不是特色的常规支撑的,只有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都做实、做好了,特色自然就会显现出来。通过特色教育,这一批有经验的教师走了,下一批教师继续接力;这一届学生受益了,下一届学生依然受益。而维系其间的就是坚定不移的办学目标,支撑特色的就是宽厚的文化根基。这更印证了那句常说的话:有丰厚的沃土才会长出参天大树,有坚实的根基才能盖起高楼大厦。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